親子共讀的重點之一:要輸出
我們都聽過一句成語「教學相長」
自己在學習的路上,是非常認同這句話的。在跟他人分享的同時,可以確認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。
例如:我許許多多育兒的知識,也是在一次次家長的提問中磨練出來的。總有家長會提出精闢的問題,或對找出我說法的遺漏之處。我都非常感謝家長們有機會讓我反思。
因此我一直認為「輸出」是知識最好的驗證。而這件事情,甚至從兩歲不到的孩子就能做起
例如:孩子一歲多,我們在陪他共讀的時候。我們會不斷的問他問題。剛開始只是非常簡單的,例如:這個是什麼?是車子。這個是什麼?是飛機。飛機會怎麼樣?飛高高~~
類似這樣。
當孩子大一點,我們就會讓他用口語的方式,甚至用繪畫的方式去表達。
例如:最近我們在讀這本「搶救大灰鯨」
我們就跟女兒一起創作。
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?你想像中的畫面是什麼?你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什麼?
而這是四歲多的女兒畫的
鯨魚的左上方還有一個小長方型,寫著 1.1 公尺
這是一種比例尺的概念,讓女兒知道鯨魚比他大上多少。
十多公尺的鯨魚,是什麼大小
孩子其實可以理解的
透過表達、透過繪畫,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,他腦中的想法。而且重點在於:他們很開心。這也是很棒的親子體驗。
跟大家分享這個小方法^^